傅铎-牛津合影照

浸会人的自豪

作为UIC首位牛津大学录取并正式就读者,作为免于硕招面试的优秀生,作为牛津大学全英排名第一,全球顶尖的“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唯一来自中国(包括大陆、港澳及台湾)的东方学子,成为世界顶尖学府最强专业39名全球留学生的一员,倍感骄傲与自豪。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UIC的荣耀,是浸会人的自豪,也是中国人的自豪。

牛津的统计学40%的科研成果是“World leading”(世界领先),还有50%的是“International excellence”(国际卓越),最终以90%的世界领先成果高居全英第一位,全球领先。目前,牛津统计学云集了全世界最强的知名学者,其中,全英14位统计方向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有7位在牛津任教和从事科研。此外还有众多世界知名教授在牛津任教。

作为浸会人,代表UIC,追逐并实现牛津梦想是时代赋予我个人的幸运。我生逢其时,在UIC这所充满活力的创新博雅大学,我有幸成为世界级的知名教授方开泰、张建中、林子波三位恩师的弟子,能师从名门是我的幸运。作为我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彭小令博士,也影响并推动了我奋发向上的潜能。在UIC统计系,师恩难忘,无论是像方开泰、张建中、林子波教授这样的名师名家,还是像彭小令、叶华军、贺平、丹尼斯博士这样的中流砥柱,甚至像张国秋、宋谢冰等统计系的助教老师,都在关怀教育中启发并激励着我的人生追求。

作为牛津人,我有幸亲耳聆听全球知名学者的授业解惑。在古老的牛津大学,7位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耳濡目染,让我成为有资格与全球顶级的统计大师零距离接触的一员,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

20111118-160917.jpg
傅铎牛津大学在读证明

牛津体验之学习篇

开学前,牛津有一个传统考试,共7道大题。表面上不计分,实际上是学生综合学术水平的摸底。如果考得不好,你会受到质疑,会有导师找你谈话,帮你制定下个学期的学习计划,以便落实并赶上,甚至会增加很多额外的作业。我的7道大题获得三个A,三个B+及一个B-的较好成绩,远高于平均水准。由此体现了我个人的专业水准,同时体现了UIC的教学水准一流,不逊色于世界名校。要知道,与我比肩的学友大多来自哈佛、牛津、剑桥、耶鲁等。

隶属牛津数学、物理、生命科学院的统计系是出了名的疯狂专业。每个周末都会有Project(课题)或Prensentation(演讲),下周一就要交。这意味着你的每个周六周日会比平时更紧张,全年共有8份计分报告(reports),称为周末报告。那种学习强度不言而喻,那种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每年有一次大考,一共有12门课,就考12道大题(一门课一道大题,光是考题题目就有A4纸一页左右,考时3个小时)。因此,你必须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你根本无法放弃哪一部分。全部是主观题,没有选择题,牛津考察的是全面能力,不存在任何侥幸。考试没有考试范围一说,你都不知道出考题的老师是谁,授课老师与出题老师不是一个人。

学习进度和学习量都很大,很魔鬼。不太计较学习方式,但是必须高强度的学习,与导师的交流一般是通过类似助教(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上传下达的老师,我的“助教”老师是一名来自希腊的女博士后)。在UIC,我们可以与统计泰斗方开泰教授面对面,甚至细到一道题目的解答,而在牛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在UIC求学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每学期最后的总成绩是平时考试和最后考试综合计算的,满分为100分,考试成绩占50%,dissertation(论文)占25%,reports(课题报告)占25%。考试非常难,历届考试成绩没有超过80分的(50分为及格)。

牛津大学的考试非常传统而有趣,各位考生必须穿gown(着西装、白领结、牛津袍)才能参加考试,那种场景令人震撼,第一科目佩戴白色花,中间科目佩戴粉色花,最后科目佩戴红色花。那时,会有很多人对佩戴红花者祝福,祝你好运云云。

牛津体验之生活篇

牛津城因牛津大学而建,整个牛津城古朴、典雅、宁静。900多年的建校史,入读牛津大学不仅是学习学术上的宝塔尖,更是西方学术文明的承载。牛津大学不仅是大学学堂沿袭贵族精英教育模式,而且进入校舍实际上就仿佛走进一座古典的城堡,极具亲和力。而且学生宿舍也是单人单间,强调隐私,以人为本。生活设施齐全,暖气、整体橱柜、瓦斯炉、微波炉、烤箱、洗衣房一应俱全,处处为人方便着想。

西餐会让你抓狂,由此彻底颠覆你的生活方式。你不得不亲自动手,亲自为你的中餐奔忙,买米买菜,淘洗择菜,切炒烧炖,洗盘涮碗,你所有的筋疲力尽就是为了让你的口味和东方人的肠胃能适应一些你切实的需要。东西方不仅是文化的差异,饮食的差异其实更大。在家时,我连瓦斯炉都不会开,更别提烧菜煮饭了。如今,家常炒菜已然不在话下,色香味俱全。我的牛津大学的朋友们称赞有加。我们经常三五个朋友们合作聚餐,在那种环境下,做饭烧菜已经是一种愉悦与快乐了。所谓累并快乐并痛苦着,莫过于每天的做饭课题。

忙忙碌碌是留学生的常态,至少牛津大学的学生是这般。生活交际圈子常常会有些许交集,但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都是天之骄子,个个出类拨萃,加之人人忙于学术,忙于求职,忙于深造,交朋结友变得比较困难,更别说真心知心的肝胆朋友。正所谓,成为普通的朋友也是讲缘分的。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圈子泾渭分明,在牛津大学更突出。文化差异,性情差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十分明显。当然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这些只是初期的表象。

20111118-161201.jpg

职业发展前瞻

如果有幸成为牛津、剑桥(俗称牛剑)的一员,你会发现你的求职道路很优越,你不用去网上或赶集似的去求职,因为那些极具诱惑力的世界级公司会一个不漏的通过你牛剑大学唯一的个人ID号,顺利进入你的专属邮箱与你热情联络。有的还会盛情邀请你参加派对、鸡尾酒会,甚至一对一的品咖啡或饮红酒。因为牛剑属全球精英单位的目标学校,英国的帝国理工、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属准目标学校,只有上述五所英伦名校有此待遇,牛剑尤甚。在西方,等级是非常严明的,精英文化的发展不受经济政治的左右。威廉王子入读圣●安德鲁斯大学,不因皇族权贵就可进牛津。学术造诣决定你所处的地位与平台,任何人没有例外。

精英用人单位目标性很明确,有些就是猎头。与我的背景相匹配的是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及四大等。诸如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巴克莱集团、毕马威、德勤、安永、普华永道等,还有一些著名的精算公司等等。

职业发展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是需要调试和优化的,职业发展更需要前瞻性,这点尤为重要。

当你的学术水准及学术背景被他们青睐时,你的经历成为决定你的职业道路快速发展的砝码。比如,你的有效实习经历(所谓有效即指实习单位的含金量,比如在上述顶级公司的实习经历才可算作有效的实习经历。再比如,你的相关经历是否能获得英国政府提供的两种工作签证)否则,再好的单位录取你那也是白搭,不是所有的精英公司都为你提供工作签证申请的。很显然,英国人、欧盟国家的人,他们就比其他国家同样优秀甚至不及的人多了太多的机会,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这就是所谓的欧债危机、金融危机的衍生品。

当你被最好的单位录取,你却因为工作签证的问题失之交臂,你会发觉,人的心态会失衡,即使同样好的单位录用你,你也会纠结为什么你去不了你最想去的单位。那实在不叫什么患得患失,那只能叫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只能怪自己前瞻不够或只能叫综合实力不够,有句名言“机会也是一个人实力的一部分”,摊上金融危机,笑得最灿烂的人终究是少数,也只能说在危机面前,太多的人还没有做好准备。

20111118-161241.jpg

未来与祝愿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段应该做好与之年龄相适应的事情。在牛津,你会感到很有尊严,那浓郁的学术学习氛围,会让你在忙碌中,感受到做学术的光荣与骄傲。我的同系的一个英国同学,读完牛津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又回到牛津读一个硕士。他今年四十有二,他告诉我们他太喜欢牛津了,太喜欢牛津的读书氛围了,他的婚礼都是在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举行的......一所大学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快乐冷暖自知。有一点让人感动的是,学习,或者说在牛津大学学习成为一个人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牛津真的很美,读书真的很美。在职业与继续学习深造的次序上,我有些矛盾甚至迷茫。我似乎更想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想我更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许在英伦,也许在澳洲,也许在香港,我其实最想成为一名精算师。我也知道,一旦做出选择,意味着你的人生轨迹将马上彻底改变。光荣与梦想,失败与痛苦也许都会相伴相生。

在牛津,时常会感到孤独。在这里,没有一个我的大学校友,我真心希望在牛津群里,在Facebook中有来自UIC的好友,希望你们加油!

在牛津的日子,非常怀念UIC难忘的岁月,怀念小镇“大家乐”的小吃,怀念UIC美丽的教学楼,更怀念我的老师们同学们......

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好运UIC,好运牛津......

傅铎

2011.11.5 于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