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UIC校友社邀请,让我有机会来总结一下这半年来在香港的学习生活。五平米,是我卧室的大小,刚刚好放下一个书桌、一个椅子、还有一张床。之所以从我的卧室开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生活,是因为我对香港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它开始的。

       来香港之前,这个城市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小时的船程,是张学友陈奕迅余文乐邓紫棋,是莎莎百老汇和广东道买奢饰品的人潮,是维港是旺角是过马路时候的叮叮声,是鱼蛋是烧卖是叉烧拼烧鸭啊唔该。住进了我的五平米卧室之后,我发现我和朋友们租的120平米房子总价近一千万。遇到了作为游客见不到的很多不同面孔:九点上课三点多放学,穿制服长袜打领带的学童;埋着头飞速走着又面无表情的上班族;收工之后的商场卖化妆品的销售人员;素质良好穿戴整洁的基本工作从业人员(保安、清洁工、大堂管理员、快递先生);拉着推车牵着小童的菲律宾佣人;邀请我去吃饭的邻居……香港人以越来越多的方式来跟我诉说着这个城市真实的面貌。

meidi1

       我的卧室隔壁,在另外的三个卧室里,睡着我在UIC时候的好朋友们,他们都是香港各高校的研究生。我们一同买菜做饭,一起开家庭会议安排打扫卫生排班表,一起喝酒聊天吃宵夜。想必作为UIC的学生来香港读书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了吧。不论是心酸愁苦,还是开心幸福,你的老友就在你的身边,走在各大高校不太容易有无法融入的陌生感,因为一个不小心你就会撞见以前四年经常会看到的面孔。作为还是学生的我,最大的财富就是一帮已经在香港各个领域闯荡的UIC学长学姐们,不知道去哪里玩?找学长。不知道去哪里吃?找学长。不想买书要借书?找学长。工作机会不多?找学长。感情生活遇到阻碍?找学姐。不论任何艰难险阻,都会有前人带着你前进,这种感觉既不寂寞,也特别安心。

meidi2

       我卧室的桌子上有一块记事板,上面钉着校历以及各个科目的deadlines。对于在香港的学习生活,我想说的确会有再读一个UIC的感觉,就算在UIC时有抱怨学校这方面做的不好,那方面做的不到位,但到了读书以及工作岗位,还是为UIC给我带来的一切改变而感恩:对香港高教模式的熟悉,对活跃的校园气氛以及丰富的活动的适应,对英文教学的游刃有余,和各国老师的沟通,甚至对写论文的APA格式的掌握。只是细细感受起来,又有很多的不同。如果让我总结这个不同的话,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和珠海这个城市能给一个高校带来的各种资源的差别。我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最近在打造“world’s leading university”,所以冲排名冲得比较厉害,教师的科研能力强,教学设施齐备现代,其他的各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全面合理、人性化。行政人员可能是这所学校的亮点,不论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发Email给相应的部门,在一天之内甚至几个小时之内会有人回复,另外附上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以及这个方法是从学校哪个网页上找到的。认真、负责、高效、态度好。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进入城大的主要通道——“时光走廊”在一个叫“又一城”的巨大的购物中心里面。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很多学生都提着购物的袋子上课啊?对啊,但是都是帮别人代购……

meidi3

       渐渐的,慢慢爱上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地方。因为美味的港奶,因为夜晚的维港,因为巡逻的阿sir,因为让人放心的各类产品质量,因为每次都会提醒我背包拉链没拉的陌生人。虽然地少人多,虽然泛政治化,虽然物价高企,虽然财富分配不均,但它仍旧以多元且独特而吸引着我。生活在这五平米里,挺好的,至少很有安全感。

09级应用经济专业校友:梅迪 (Char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