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IC毕业后到现在,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选这样一条路,从一个近乎文科的专业(Finance)转到一个完全工科的专业(GIS)?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思考了很久,个中缘由繁杂,从大家容易想到的追求个人理想到选择一个排名好的专业等等都是。但有一个是比较特别的原因大家不会先想到,挑战自己的极限。
文科转工科面临的学业压力有多大呢?以我目前就读的专业而言,需要在开学前自学UIC没教完的高数,基础大学物理;第一学期边学新知识边自学基础编程语言还有相关软件知识。相比之下,UIC的学习生活还是比较轻松写意的。正在叫苦连天的学弟学妹们可能面临这三类问题:自身时间管理不够科学,在校预习复习不够高效,任课老师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至于在中文大学读书时的阅读量,那又包括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课内阅读平均下来每门课都有超过5本以上的书要读,我这学期有一门空间建模的课,阅读书目列表居然有47项,每周去图书馆借两本新书在这里不算勤奋。除了课程涉及的书目外,中大的学生还被要求去自己制定课外阅读书目。只读课本的人也许会成为某一个研究方向突出的学者,但对于企业机构而言,他可能只是个优秀的“工具”而非优秀的员工,因为他的眼界和知识面都被他的阅读范围给局限了。至于课外应该读什么,我想借用梁文道的话:“一份书单其实是在规划你成长的目标,你的人生变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计划。开书单是很霸道的。”但相反,我可以说说我不喜欢的两类书:宣扬成功学的传记或小说和非虚构,非文学的畅销书。理由我在公开场合阐述过多次,这里不再赘述。

在清楚了应该读什么书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读。毕业后我和Lulu一直在讨论曾经在UIC学过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我们按中大的课程标准觉得重新编排一下UIC财务系的教学大纲,是很有可能让同学把4年的课程在2年内读完的。而我现阶段要在半年内补上系里其他同学在本科阶段学的知识也是有可能的。
让我们来简化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恶补基础课的时候只需要考虑他们上过的专业必修课,直接略过所有通识类选修课,任务量少了一大块;接着我在学习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时不需要花时间去完成他们大量的作业、论文,想象一下一个没有作业和论文的UIC,一片祥和欢乐;最重要的是,我不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和准备他们本科经历的所有Quiz,Exam, Presentation等等,大量的时间都节省下来了。我不需要被老师指定的各种学习任务和考试重点范围牵着鼻子走,只需要按着即将学习的知识去找寻对应的基础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知识体系。虽然这样的学习并不牢靠,但用于完成短时补基础的目标还是足够的。

按实际情况看,一学期下来,虽然离一个系仅有的一个A还很遥远,但B以上的成绩也还差强人意。看这半年的生活,既没有《London at War》那幅照片里绅士们那样无时不刻不在读书的痴狂,也没有《凌晨4点的哈佛》里那种通宵学习的紧张感。诚然,这样的生活会牺牲掉部分娱乐时间,甚至会压缩找工作准备面试笔试的时间,但这样挑战自己的生活也未尝不值得一试。
如果当初没有勇气跨专业来挑战自己,可能现在的生活也跟其他读Finance的同学一样,依旧边学边迟疑着古典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终日计算着自己几年内也不会去买的金融衍生产品,伸长了脑袋准备扑向投行即将放出的职位空缺。将来在金融界拼搏,不求盆满钵满至少衣食无忧。但我已经回不去了,自己选的路要自己走完。
那年的中学课本里有一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当年的我们都太年轻没读懂,而现在再读,任何的讲解都显得多余。
附:《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09级财务专业校友:洪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