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若玉是2015届国际新闻专业毕 业生,说起她,专业的老师打趣说, 当年她有个外号叫做“孙老师”。在 采访完她之后,我也懂了这位温文尔 雅的学姐为什么会被大家戏称为“孙 老师”,脚踏实地,严于律己,她确 实担得上一声“老师”。 “
要努力做一个有规划的人,要 去弄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自己 想成为一个怎样人,这样你就会拥有 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而不会因为别人 的选择而打乱自己的脚步。”这是孙 若玉这些年来的前进宣言。现在的她 正在迈阿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求学的路上,孙若玉对于传媒 的热情丝毫未减。从UIC毕业后,她 到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传媒硕士, 2017年获得佐治亚大学亨利·W·格 雷迪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Makovsky年 度最佳硕士论文奖。“我对研究传媒 究竟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沟通方式 很感兴趣,所以决定读博。”
聊起大学,其实孙若玉也曾感到 迷茫:“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一个平 原上,往哪里走都可以,但却不知道 下一站在哪儿。因为有太多的选择, 反而让人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除此 之外,还有同辈的压力,比如你可能 突然会发现有些同学去实习了,有些 同学参赛得奖了,反观自己感觉好像 没有什么闪光点,就会觉得有压力、 对自己不满意。”
这可能也是许多同学的焦虑。未 来的红幕正在缓缓升起,许多人却连 唱哪出戏都没有决定好;每天下定决 心要改过自新,但往往昨天说的誓 言,今天就只成了口号。而孙若玉不 同,她绝不做和自己“毁约”的人。
评价她时,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交代给她的任务能一丝不苟地完成, 对待自己的学业有高标准高要求,十 分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浮躁的大 学生活中依然能沉下心来学习。
“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希望以后能 出国继续读书,所以从大一暑假就开 始准备托福考试。大二的时候我把重 心放在了提高GPA上。大三开始准备 GRE。为了弥补实习经历上的短板, 大三暑假我又找了一份实习,所以整 个暑假过得比较辛苦。我记得当时我 是白天实习,下班的时候在地铁上背 单词,晚上到住的地方上网络公开 课,刷题。”
她的大学四年,过得充实而精 彩。“在UIC有很多让我觉得有成就 感的事,在当时GPA非常难拿的情况 下,大三上学期拿到了3.71的绩点; 担任UIC新闻传播社的社长时,和新 闻公关处的老师们一起组织了很多 活动。”
“If you fail to plan, you are planning to fail(如果不去计划,你就在计划着 失败)。我觉得要做一个有规划的人 并不难,当你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之 后 , 要 努 力 去 做 一 个 坚 守 理 想 的 人。”而她未来的理想就是到大学当 老师,成为真正的“孙老师”。
文字 | 杨佳静(大二 新闻学)
图片 | 孙若玉提供
编辑 | 谢婷婷(MPRO)
文章来源 | 新闻公关处《博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