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走向成功 ////


校友风采///大厂工作者特辑(三)


华为产品营销经理

刘庭银

     回顾2020年,携团队完成华为某项目百亿美元营销收益的刘庭银期待着全新的海外工作。2021年,他也保持着空杯心态,一步步的向前.......快和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


刘庭银

2015届

公共关系与广告

 

产品营销经理


不只一个标签

More than one tag

香港浸会大学一级荣誉学位获得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研究生

华为消费者BG-产品营销经理


坚持学习,虚心请教

Keep learning & Be humble

      2015年从公共关系与广告专业毕业,校友刘庭银在新加坡几年的留学与工作后,回到国内选择了华为。问到为什么选择华为,他向我们解释了“PRAer的就业方向只能找公关或者广告行业”的误区,“其实很多企业都有营销需求,都会招募PRA专业人员。”刘庭银正是跳脱了这个常识误区,他看到了手机行业市场规模,仔细分析过华为的发展前景、企业理念以及人才待遇后,他选择留在华为做出贡献。

      他觉得在华为最大的收获是个人能力的提高,视野和格局的不断开阔。无论是初入华为,还是现在作为手机营销领域的某项目负责人,刘庭银始终保持空杯心态,通过华为的“内部分享机制”,他接触到了不同专业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知识面,“华为提供丰富的分享学习机会和轮岗机会,鼓励员工到不同平台和领域工作,每周二周四都会有内部分享会,分享者来自各个部门,可能是芯片专家也可能是零售专卖店同事分享零售体验心得。这提供了一个平台传授多专业的知识,和UIC的博雅教育很相似,都让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刘庭银说。


小螺丝钉,聚大力量

Unity is strength!

      说起在华为就职的感受,刘庭银感悟最深的就是“普通”。华为的优秀人才,在企业流程化的组织下,都是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因为华为的凝聚力紧密结合在一起,整合力量发挥最大优势,一起创造了华为的辉煌。

      "普通但不平庸”这大概是华为人的特征。“敢于冒险、抓住机会、奋力拼搏”,刘庭银这样评价一位他在伊拉克的同事。大学刚毕业他就去了伊拉克并且迅速当上marketing主管,使华为在当地市场份额达到第一。“面临文化冲突,甚至生命危险等困难,一个年轻人努力打开异国他乡的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甚至改变了伊拉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特别令人骄傲自豪”,刘庭银向我们分享。

      不只是这一位,很多在华为工作者都有着同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华为也一直坚守践行。华为始终保持着“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豪迈与自信。“Make it possible”从来不是说说而已,“面对困难保持自信不断努力,通过团队合作,一群普通的人就能把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刘庭银说到,一如他做到的那样。作为手机营销领域的某项目leader,面对国际环境挑战,刘庭银曾与整个团队一起创造了百亿美金的收入,逆势而上创造辉煌。“我在筹备手机全球营销上市Campaign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对接亚太、拉美、中东非、西欧等国家,工作上经常要跨语言、跨时差、跨文化交流,才能开展与国外同事的合作工作,能顺利克服并且创造这样一笔成就,实属不易,也感受到团队的强大力量。”刘庭银很有成就感地说。

“百亿美金收益”系列勋章


母校情深,朋辈情浓

The deep affection for UIC

    “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提升自己,攻克难关”已然成为了刘庭银的人生信条,回想在UIC读书的日子庭银也对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GPA制度满心感激,“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四年高三般的生活很痛苦,但这些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在UIC优秀是一种习惯。当初来UIC其实是无意中看到UIC的宣传片,很喜欢学校的全英教学和博雅教育,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意外可能是我一辈子的幸运。除了PRA专业知识外,批判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团队协作技巧这些工作中重要的职业素养,都是在UIC学习中慢慢养成的。

    “每个UICer毕业后就是UIC的名片,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UIC,要坚持成为更好的人。”这是刘庭银送给UIC的寄语,也是他建立“UICer留学那些事”公众号的原因:“UIC的朋辈文化很浓厚,我在成长中受到了学长学姐和老师们的帮助,我也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建立这样一个留学职场交流平台,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帮助UICer们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帮助校友发展从而提高母校的知名度,为UIC打造更好的名片。”


打开校友期刊可以了解完整内容哦!

校友期刊|《北师港浸大人》创刊啦~ 请UICer们查收!


TO BE CONTINUED


图片来源:刘庭银

采编:张倚竹 (20MCOM)

排版:王佳宁(20FM)

审核:四维校友事务组